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Starlight Romance 今個聖誕 光是浪漫 就已足夠

Starlight Romance 光是浪漫
又一年聖誕節, 全個香港都被濃濃的浪漫氣氛包圍住! 正所謂love is all around, 正是聖誕節的最好翻譯。近幾年, 沙田都有個星光花園, 讓一眾憧憬著浪漫氣氛的情侶們去好好享受。


剛好在網上學了不用ps的星光攝影法, 只需將極極極極極極極極極極極極少量的hand cream抹在鏡頭上(建議是女生們塗完hand cream後, 趁未完全吸收時輕輕一抹), 就可做出ps的浪漫效果。不過既然能趁著節日跟伴侶來浪漫一番, 就別浪費時間在手機上啦!好好跟對方相處吧!
PS. 很喜歡今年的廣告題目, 「今個聖誕  光是浪漫  就已足夠」


***************
2013年11月12日 ‑ 2014年1月2日 (逢星期日至四), 2013年12月14日 ‑ 2014年1月3日 (每日) 下午6時 ‑ 10時 (4小時) 2013年11月15日 ‑ 12月7日 (逢星期五,六),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2014年1月4日 ‑ 5日 (每日) 下午6時 ‑ 11時 (5小時) 新城市廣場 7/F 空中花園 》香港新界沙田沙田正街18號
Source: http://timable.com/event/183402 | Copyright © Timable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播放自己的人生電影—–《天堂電影院》影評

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有著純真初戀的青年時代,事如春夢了無痕的中年返鄉,《天堂電影院》在現實與回憶中穿插,它的倒敘始於一個不眠的夜晚,始於那種綿長,悠遠的懷舊氣息。從一顆嫩芽開始,緩緩的鋼琴聲沁入心脾,讓人驚艷。而我看​​完影片,思想則最先定格於這樣的畫面:30年後,母子相見。多多回到30年前的家,媽媽去開門,鏡頭沒有​​按常理隨著媽媽下樓去。媽媽逐漸淡出鏡頭,鏡頭轉而聚焦在一件媽媽剛在打而後放下的毛衣上。媽媽因為思兒心切,走的太匆忙,腳不小心勾住了毛線,毛衣於是被拆。媽媽在下樓途中的急切心情都在毛線被拉動中的節奏給映射出來了。當毛線被停止拉動嘎然而止時,鏡頭切換到了門口。

 對於這個細節,從我看到的第一眼起,就開始讓我久久不忘懷。那毛線一圈一圈的扯開拉長,是母親三十年的思念,得到釋放。時光在毛線裡流轉,拉動的毛線,拉動出了往事和回憶。為什麼我會對這樣的畫面刻苦銘心?也許和我選擇看電影的時間有關—–2010年母親節的前一個夜晚。此刻,當我在寫這篇影評的時候,正好是母親節。2010年的母親節,我第一個沒有和母親呆在一起的母親節······

也許,正值青春年少的我,還體會不到三十年能代表什麼。但是《天堂電影院》,通過撩撥琴弦般,對一去三十年記憶的放映:充滿樂趣的童年、美好的初戀、小鎮影院的放映師、失去聯繫的戀人和背井離鄉的自己···· ··讓我大悲不泣。就像莫名其妙的孤獨,不可救藥的喜歡一樣,我無可奈何,不能忘卻的親人,無法抹去的記憶,此刻都已湧上了我的心頭。

或許說,北京的這個時節是讓人思緒飛揚的。至少,我被攪得很亂很亂。昨晚接到一個複讀同學的電話,他說,還有整整一個月,他又將迎來高考了·····高考,不自覺,我已遠離你一年了。那晚,我和宿舍的同學漫步,沿著校園最外圈的路徑仰望星空。一起回憶了好多好多過去的時光,眼淚也很盡情地揮灑,肆意地流著,流著。想到,艾佛爾抽離了多多現實的愛,讓多多成為一個追逐夢想的人。多多用三十年的孤寂,換來功成名就。無論是平凡生活的耳鬢廝摩——在小鎮當著電影放映員,和心愛的女子一起生活;還是背井離鄉追逐理想——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導演,不得一愛。這樣的抉擇,電影探討之餘,還是把問題拋給了觀眾,留給了我。想到一年前,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北上,遠離家鄉,來北京求學,並信誓旦旦地對父母說,自己畢業後要一直留在北京,好好打拼屬於自己的人生,追逐自己的夢想。現在,我突然感到好害怕,因為自己好像好像,三十年前的多多。此刻我的腦海中,也在不停地播放著屬於我自己的電影:童年,小學,中學,高中,高考,高考結束後的那個夏天······回憶將我撕成好多部分,讓我感到很幸福,有感到很痛苦。幸福的是,我曾經擁有那樣美好的歲月,和家人朋友呆在那片熟悉的土地;痛苦的是,我回不到過去了,一些畫面,永遠只能留在腦海中,永遠。往事總是在你不經意間砸進你的腦海,勢大力沉。當我看見整齊的板書,我會想起那個認真的數學老師;當我看見晴朗的夜空,我想到去司前的那些畫面;當我看見火車站,我想到一年前,家人隔著車窗揮手的表情;當我聽到他說現在面對高考,依然很不平靜的時候,我想到自己曾經挑燈奮戰的時光;當我在食堂想吃脆的,好吃的青菜時,我想起了在家裡,父親穿圍裙的樣子;當我在北京的另一個角落,偶遇自己同班五年的老同學的時候,她說我瘦了,我說,我累了······所有的過往和回憶,淡淡存在,輕輕叫囂。整部電影瀰漫著一種懷舊的氣氛,一種時光感和滄桑感,也許一起都變化太快吧!就像海子感慨的:“有些美好的東西要永遠消失了!”電影敘事的節奏是舒緩的,基調是憂傷的。電影讓人感受到一種時間的無情帶來的變化。電影院燒了,新修了,拆了,沒有觀眾了;熟悉的人老了,死了;愛的人不見了;自己也從一個懵懂小孩變成​​了一個深沉的中年人;甚至多多當兵回來的時候,那輛破爛的老式汽車已經變成了母雞做窩生蛋的地方。《天堂電影院》是一首舒緩憂傷的散文詩,當我用這樣飽含真情的文字和充滿思考的方式,來詮釋自己對生活的全新想法的時候,我想,這會是《天堂電影院》製作團隊本身想要達到的最大成功,不是嗎?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評:視覺特效就該這麼用!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評:視覺特效就該這麼用!

導演分兩類,一類是拍爛片的,拍出來的片子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如果沒有背景,他們很快就被遺忘。對於這類導演,沒什麼可說的。
那麼另外一類當然是拍佳片的。這一類導演,就值得細分了。一類是像侯孝賢,伍迪艾倫這樣,有自己獨特風格,帶著哲思,挖掘人性,能獲得專業影評不錯口碑,但無法獲得商業價值的導演。另外一類,就是像詹姆斯卡梅隆,喬治盧卡斯,這樣瘋狂追求技術突破,給觀眾帶來無以倫比視覺體驗的同時,獲得市場肯定的導演。而最後一類導演,最令人嘆服,在這類導演的名單上,我們可以列舉出像大衛·芬奇,里斯托弗-諾蘭,甚至老一些的羅伯特·澤米吉斯。他們既不在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道路上,一條路走到黑,又不過分依賴電子科技。他們的作品,在擁有良好口碑的同時,還能同時獲得極高的票房。雖然,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才剛剛上映,但李安的名字似乎已經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了。
其實,電影之所以吸引人,並不在於那些特效。你在若干年以後,記得一部電影,覺不會僅僅是因為一部電影,擁有令人稱奇的視覺特效。2001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拍攝的那部《最終幻想》就是個例子。這部電影,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電腦CG技術,但是整部電影毫無內涵,空洞得只剩下技術。最後,遭受到市場無情的打擊。以至於,我現在還能記得這部電影,完全是出於文章裡反證的需要。當然,你可能會搬出邁克貝的《變形金剛》系列來反駁我的觀點。我只想說,邁克貝在拍攝《變形金剛》之前的最後一部電影,投資1.3億,全美票房僅為3000萬,片名叫座《逃出克隆島》。當時,外界對他的評論是“江郎才盡”。之所以,《變形金剛》能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觀眾對動畫片的懷舊。這也可以解釋,變形金剛系列為什麼一部比一部口碑差,差到,邁克貝自己都不敢再拍。
既然,技術不是一部成功影片的關鍵。那我們再來看看,成功的範例。羅伯特·澤米吉斯1993年執導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傳》,和大衛·芬奇2008年執導的奧斯卡獲獎影片《返老還童》。這兩部影片,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擁有技術,但不依賴技術,使用技術,但不濫用技術。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重新看一看這兩部電影。如果,不告訴你,你甚至都發現不了,這兩部電影裡,運用的是當時是最先進的電腦特技。但是,這些電影並沒有因為失去了那些外表光鮮的視覺特效,而鎩羽而歸,反而成為永恆的經典。原因就在於,他們讓技術服務劇情。為了劇情的展現,和推進,在必要的地方使用恰當的特效。讓觀眾,始終將注意力放在劇情和人物上。只有,故事和人物本身,才是打動觀眾的最主要原因。
當然,詹姆斯卡梅隆是個特例,他拍攝的電影基本上都是視覺特效大片,而他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的每部影片,所使用的技術手段,都是領先時代,或者說開創時代的。即便,這樣從未失手的技術派導演,在拍攝《終結者》這樣的視覺特效大片時,仍然在劇情和人物上花了很大工夫。以至於,若干年後,還會有人依據他龐大的故事架構,衍生出的續集和外傳。這也是邁克爾貝之流所無法企及的。
因此,一部電影,劇情和人物才是主幹。如果把一部電影作品比作一道菜,那麼故事本身是食材,而視覺特效就是烹飪方法。上等的食材,無論用何種方式烹飪,口感都不會太差,而如果選擇更加恰當的方法,則會迸發出魅力無窮,令人回味的口感。如果食材太差,無論用哪種高超的方法烹飪,最後,嚐到口裡的都只是作料味!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JY1314

JY1314
容祖兒, 香港毋庸置疑的樂壇天后。自10多年前出道以來, 一直平步青雲, 從來沒有致命性的醜聞, 亦沒有以訛傳訛的壞傳聞, 一直都只是默默地唱。一如她的歌所說: 唱到攰了也想唱
 既然要陪你跨越1314, 甫開始joey就以甜到滿瀉的新歌《小日子》揭開序幕, 再以連串耳熟能詳的情歌延續這份情懷。這分鐘更愛你、怯、習慣失戀、心淡, 是你與他成長裡的情人節。
 
 以節日為主題, 除了跨越1314, 還要仔細的過日子。不只大hit k 歌, 沒有plug過的side track都有獻唱。Honey! 、朱古力萬歲、蟲之家等等都有唱。


 這條裙子好可愛啊!

 從starlight開始, 到concert No.6, 再有JY1314都有看。看容祖兒, 就是一場很忙碌的感官享受。rundown緊湊, 氣氛高漲, 快歌激昂, 慢歌動人, 簡單來說就是目不瑕給。這種演唱會亦很切合joey的個性, 活潑好動, 大情大性, 從不矯柔造作。還記得第一次看她的concert, 唱到某一句忘詞了, 就大叫一句「哎呀!唔記得啦!」然後在下一接段上繼續唱。這, 就是容祖兒。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入殮師》影評:低聲呢喃的生命長詩

入殮師,光看片名我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斥著暗色調的電影。因為入殮師原本就是和死亡聯繫到一起的。死亡,在我的印像中一直用“黑暗”“冰冷”“悲傷”和“恐懼”所代表的,但是這部電影卻改變了我的想法。現在死亡在我腦海中已用“平靜”一個詞所來代替了。

影片的開頭採用了倒敘手法,將前因後果完整且連貫地展現在了觀眾眼前。影片講的是樂團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因為樂團解散而回到了老家,陰差陽錯地當上了入殮師從而引出的一系列的事情。主線是通過大悟的職業所見到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暗線則是幼時父親的拋棄一直牽制著大悟讓他久久不能釋懷的心。主線暗線以一種恰到好處的方式穿插著,不突兀,在主暗線的交匯下,電影《入殮師》以一種緩緩的節奏進行著,彷彿低聲講述著人性的長詩。

不能接受自己兒子想成為女人的父親;不認同丈夫職業的妻子;不原諒女兒成為不良少女的母親;不理解母親固執的兒子;無法原諒拋棄自己的父親的兒子……一幕幕故事,一絲絲糾葛組成了這部電影。入殮師是一種總會讓人們別樣眼光看待的職業,“您難道想做這個人的職業來贖罪嗎?”氣急敗壞的父親指著前來入殮的大悟對意外害死了自己女兒的男孩說,“不要碰我,臟。”當大悟妻子知道丈夫的職業後,躲開了丈夫的懷抱,“你們難道不是靠死人吃飯的嗎?!”一個因為他們遲到了幾分鐘而破口大罵的客戶說, “我說你,幹這種活兒難道不羞恥嗎?”小時的玩伴說……世俗的眼光像是一把又一把的利刃刺痛著大悟的自尊,正當他要放棄時,社長卻改變了他的想法。雖然被客戶破口大罵,但是社長卻還是一絲不苟,像是對待最珍貴的瓷器般一絲不苟地整理著死者的面容,直到死者彷彿又煥發了生機。那種對死者的尊敬深地打動了大悟。這段情節採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和近景,將社長的每一個動作都細緻地展現出來,一旁親屬的臉和大悟的臉,和會長入殮時的鏡頭來回緩慢交替,平行蒙太奇也運用得有種恰到好處。似是情感悄悄叩著心房一般。社長用那種尊重,那種來自靈魂深處對死者的尊重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生機,給她永恆的魅力,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死亡的另一種樣貌被表現出來,美麗而又平靜。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過人之處,在悄無聲息中,已將那種情感注入人的心裡。

隨著影片的推進,情感也在慢慢地積蓄著。緊繃起的的情緒也在悄然釋然著。當那個父親慎重地對大悟說“拜託了,幫我兒子化上女孩妝吧,女孩妝。”當疲憊的父親終於釋然,向大悟說;“奶奶說,她想穿著這雙長筒襪走。 ”當孫女拿來奶奶的襪子,給她套上;當女兒們將口紅印吻到父親的臉上,妻子趴在丈夫的棺材邊上說:“孩子他爸,這麼多年,謝謝你了。” ;當兒子終於理解了母親,望著母親的遺體,無言哭泣;當妻子理解丈夫,鄭重地對不知情的旁人說“我的丈夫,是入殮師。”;當大悟原諒父親,一邊擦拭著父親的臉龐,一邊掉下眼淚……一切一切都得到了寬恕與救贖。在書上,看到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感的一個詞語,就是原諒。《入殮師》像是一部柔和靜謐的安魂曲,輕輕奏出靈魂的音符,撫平糾葛。

一部講述情感的電影最少不了的就是情節的表達,再這部電影中當然也不例外。影片運用了很多細節來渲染情感。其中記憶最深的就應該是社長入殮的一個細節,當他將死者溫柔細緻地裝扮過後,他輕聲問死者家屬:“請問,可以用一下夫人生前最喜歡的口紅嗎?”然後一絲不苟地為死者塗上了生前最喜歡用的口紅。輕輕一抹,似乎給這部影片抹上了別樣的溫暖。澡堂的奶奶去世後,由大悟來幫她入殮,大悟彷彿就是那時的會長,細心的,一絲不苟地,溫柔地,幫澡堂奶奶漂亮體面地走人世的最後一趟。正當他幫老人裝扮完畢後,從一旁老人之前的衣物裡拿出老人生前一直戴著的黃紗巾幫老人輕輕系上,這時我一直酸澀的眼眶再也承受不住,淚水奪眶而出。這部電影裡的細節像是一個個放大鏡,將那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細膩展現在人們眼前。

大悟在影片里之前是一個大提琴樂手,於是影片裡的音樂也都與大提琴連上了關係。聖誕節的時候,入殮公司裡的三個人高高興興地吃完炸雞,並提議讓大悟拉一曲,這一曲,卻全然沒有節日的喜悅,而是緩緩的,平靜的,充滿著人性與靈魂的溫柔力量。一曲奏起,就沒有停頓,銜接起了後面的情節——大悟一次次送逝者往生,悲歡離合彷彿都融到了曲子裡面,也像是曲子裡的力量提升了那些悲歡離合。當得不到答案的妻子回了娘家,大悟一個人住在母親留下的屋子裡,做著入殮師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也沒有好好的做飯,也沒有收拾過幾次屋子,僅有的休閒是在雪山背景藍天帷幔中,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撥弄他孩提時代的大提琴,伴著逐漸融化的河水,遠方歸家的大雁,演奏“念天地之悠悠”的婉轉悠揚,雖然獨自一人,卻並無“愴然涕下”的孤寂。只有無窮的情感伴隨著悠揚的大提琴在天空下做著碰撞。音樂將情感昇華,宣洩。

死亡,到底是什麼?看完這部影片心裡已經有了一個答案,但是非讓我說的話,我也找不到恰當的語句來形容。影片中,火葬場的保安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見慣了生離死別,感嘆之後,就開始一點點回憶過去。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但也許並不是靈魂的終結。靈魂應該是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另一個地方去繼續生息吧。生命本來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存在。死亡,便在這存在中尤其突兀,突兀得讓人不願接受。於是就變成了一種排斥,排斥地像是冰冷和黑暗。其實,死亡不過是一個循環,人這一生,太多的煩惱,太多的勞苦,閉上雙眼的那瞬間靈魂才能得到休息。看完《入殮師》後我常常思考,當我死去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也有人這麼溫柔而且尊敬地將我送走,我的身邊,會不會有愛我的人為我的離去而悲傷。生命是一首長詩,而死亡就是長詩的終結,但是我想,即使終結,也改變不了這是首詩的事實。所以,我願安心等待。
感謝《入殮師》.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帶著傷疤勇敢去愛——電影《80後》影評

帶著傷疤勇敢去愛——電影《80後》影評

帶著傷疤勇敢去愛——電影《80後》影評
“80後”,一個不算陌生的詞,我也算是趕上了“80後”的尾巴,“80後”不像“70後”那樣,大學生畢業包分配,本科的文憑就是個香餑餑,也不像“90後”那樣,有什麼都給掙好的父母親,我們趕上了讓我們生離死別的“非典”、“流感”,趕上了悲催的大學擴招,本科生不再那麼值錢,也趕上了精神與文化上的迷離和缺失,生活在社會夾縫中的我們,倍感辛酸。
電影中的幾個男女主角,都生活在富裕之家,不用為生計發愁,這或許也是電影的一大敗筆,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像電影中所訴說的那樣,我們要時時為生計奔波,為錢而愁。但撇開電影的這個硬傷不談,在涉及親情、愛情、友情上電影還算是真實的反映了一代人的成長經歷。
三個男女主角,本來過著不同的生活,卻冥冥中有一種力量將他們牽引在一起,小時候的大院生活,讓星辰與明遠成為青梅竹馬的小伙伴,星辰的媽媽為了愛情,背叛了家庭,與別的男人離開的同時,間接的導致了星辰的爸爸在騎車時被車撞死,此時,陪在星辰身邊的是同樣小小的明遠,他拉著星辰跑向被車撞死的爸爸身邊,陪著她面對這殘忍的一切。11歲的星辰親眼目睹了媽媽的離開和爸爸的去世,幼小的心靈收到了創傷,開始了她寄居舅舅家的生活,變得越發懂事和優秀,她樣樣拿第一,因為她知道如果她不優秀,就不會有人愛她,她絕望的渴望被愛,害怕失去愛。但舅舅和舅媽的感情並不好,每天吵架,星辰只有6歲的弟弟陳默每天都被吵得不能睡覺,終於在一次激烈的爭吵後,舅舅與舅媽離了婚,另娶了一個年輕的小舅媽,有了個小妹妹。陳默開始憎恨母親拋棄他離開,一如星辰憎恨著自己的母親,他拒絕母親的探望,拒絕她送的玩具,拒絕她給的關心,只和自己的姐姐兩個人相依為命。半年後,明遠也離開了生活了多年的大院,明遠的爸爸媽媽走私犯罪事發,他爸爸替他媽媽頂罪坐牢二十年,他的媽媽卻在幾年之後改嫁他人,明遠的爸爸知道後就在牢中自盡了,明遠因此不能原諒他的媽媽,他開始憎恨這世界上所有稍縱即逝的一切美好,甚至開始恐懼一旦擁有了這些美好的東西會不會在哪一天就忽然失去了。三個本該是無憂無慮過著彼此童年的孩子,忽然間就面對了這世上所有的醜陋與罪惡,他們懵懵懂懂的面對這一切,傷害著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依仗著這愛和縱容肆無忌憚的牽著彼此的手奔向未知的青春。
高中時的沈星辰,依然優秀,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明遠則靠著家裡給的讚助費也上了這所高中,他們的再一次重逢讓他們彼此之間更看清了自己的心意,自小而生的依賴,渴望被愛,卻又不懂得如何去愛,只能帶著滿身的傷痕不斷去摸索,去試探。畢業典禮上,明遠的過去日漸清晰,他的母親為了掩蓋走私而得的錢財不得不改嫁他人的時候,明遠憤而拿走了那把猶如“不定時炸彈”一樣的槍,好讓他的母親時時刻刻活在自己內心的不安寧中,他用這樣決絕的辦法來讓他的母親為他的父親贖罪。畢業典禮上的星辰依舊光輝燦爛,但是如果她不再優秀,她還會擁有這樣明亮的一切嗎?誰也不知道,星辰只能繼續她的​​優秀,因為這是她的盾牌,她無法預知不優秀的那一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她只好拼命保持這樣一種優秀來維持現狀。就如明遠說的:“我看著我喜歡的女孩,感到時時惶恐,不知道有一天她會對我做出什麼可怕的事情來,會不會也離棄我?”明遠一如小時候一樣,依舊恐懼著被愛的人離棄。這樣帶著傷疤開始的愛情,就像在愛情裡埋了一個定時炸彈一樣,說不定,在某一天,某一刻,因為某件事情,它就會“砰”的一聲炸裂開來,把愛情裡的人傷的粉身碎骨。
大學裡的兩個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杭州,相隔幾千里,卻像活在兩個時間裡,星辰繼續著她的優秀和忙碌,明遠則悠閒的過自己的生活,他們時時電話聯繫,卻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擾,星辰能分給明遠的時間越來越少,明遠也覺的星辰離自己越來越遠。兩人的身邊都有了優秀的追求者,所不同的是,星辰決絕的拒絕,連誤喝了他送的雞湯都要吐出來,明遠則是曖昧不清,不拒絕也不主動。一系列的誤會讓他們彼此分開,生離死別的“非典”沒有打敗他們,打敗他們的是一開始就埋在愛情裡的炸彈。“你們倆泡在我的眼淚裡,舒服嗎?”當星辰用水噴向他們的那一刻,星辰就輸了,她不再是那個優秀的星辰了,她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失敗,就像回到了小時候,母親的離開,父親的去世,寄人籬下的生活,這一次連唯一一個能陪著她的明遠也離開了,此時的她脆弱,敏感,憂傷,拒絕了弟弟陳默的關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她知道自己沒有鬧的權利,她只是那個寄人籬下生活的小女孩,她必須加倍小心隱藏自己的心事。明遠這時也看清了自己的心,他拒絕了聞嘉,他開始想不如這一次就放下心裡的包袱,勇敢的去愛吧。他和母親一起吃飯,釋懷了母親對父親所做的一切,卻在扔掉槍支的時候被人看到揭發,進了監獄。而與此同時,陳默也與自己的母親和解,但已經太晚,他為了湊夠給母親治療癌症的費用回家偷錢,失手剪斷了妹妹的兩根手筋,被小舅媽告進了監獄。
弟弟的入獄,讓星辰看清了這世間殘酷的一切,親情也是不可靠的,有時候親人能給的愛很少很少,少到都不能原諒彼此的過錯,在身邊所有本可以相互依賴的人都一一離開以後,星辰還是堅強的選擇完成學業,回來工作,等著弟弟出獄,在工作中兩年內升了三級,依舊耀眼,但她始終忘不掉明遠,又不敢聯繫,直到有一次去監獄探望弟弟,才知道他也同樣入了獄,於是等待變得漫長,變成了等待兩個人。她因舊日情敵成為上司的妻子而憤然辭職,雖然時光流逝,但她還是當年那個嫉惡如仇的沈星辰,她沒有變,只是在面對生活是不斷選擇堅強。弟弟陳默在監獄裡意外的去世,成為了壓倒星辰的最後一根稻草,她想到了去死,回到她和明遠牽手確定心意的橋邊,靜靜的站了一夜,最終還是決定堅強起來,死很容易,但活下去很難。她開了自己的茶室,將明遠昔日送給她的模型房子在現實中建造起來,和幾個朋友一起打理,靜靜的等待弟弟和明遠的出獄,時光開始變得美好與平靜。
明遠出獄了,來到星辰開的茶室,看到自己昔日的夢想成為現實,他笑了,卻在看到陳默的照片時跑了出去,在陳默的墓地前,他們兩人終於見面了,星辰說:“我一直在想,我們在進入愛情之前,都帶著傷疤,但是所有的方法都試過了,吵過,放棄過,分開過,都是那麼令人難過,可不可以,不分開了。”最終他們在掙脫心靈的枷鎖和宿命的羈絆中選擇了堅持去愛,選擇了幸福。如果屏幕裡的他們在百轉千迴之後能仍能堅持去愛、去尋找幸福,那麼銀幕外的我們呢?我們要怎樣才能讓愛成為幫助我們走出痛苦的途徑?要怎樣才能珍惜一種“愛是分開就墜落”的幸福?十五年的愛恨糾纏,掙扎過,選擇過,分開過,走在不同的路上,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但換來的終究是成長。“這世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白色,所有白色的東西都會變黃”,“80後”們從一張白紙的人生,不斷染色,有些染紅,有些染黃,有些變得色彩斑斕,有些最後只是發黃發舊,但他們最終都得以釋懷,從絕望的渴望被愛到不知道如何去愛再到終於學會瞭如何去愛、去珍惜,“80後”們終於在人生的路上不斷成熟起來,有更多面對風雨的勇氣。

孩子《飛越老人院》影評

在老葛離開原來的家,穿過人來車往的馬路來到老人院的那一幕,老人院牆上的標語出現在了我眼前——“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的。”這句話寫在老人院的外牆上,看電影的我們看到了它,那麼在我們生活的現實中呢?有多少人,正如影片中路過的人群一樣,對這句話,對院裡的老人們,視而不見。
         小時候,奶奶時常和我講一個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我的家鄉發生過:有個小孩長大以後把他已老得不能走路的父親背到了山上,要他的父親在山上獨自生活,他的父親說,你怎麼能這樣對待我?孩子說,你不就是這麼對待我爺爺的嗎?我經常會想起這個故事,他很簡單,可又很複雜,難道不覺得這短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很多嗎?
       影片裡老葛爺孫三代之間的矛盾讓我又一次想起了這個故事,誤會讓他們彼此仇恨、冷漠。但所幸的是最後他們終於重歸於好,但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有多少父子之間能夠如影片般老葛一家那一樣化解矛盾呢?
        影片中的許多老人:神誌不清的老金、失憶了總把老周當成老伴的李老太太、一直硬撐著的老周、借酒消愁的老錢……看著他們,想起我的爺爺奶奶,他們將來會不會也會這樣?他們會不會正在變成這樣……
        爺爺的身體還算健康但也正在走著下坡路,奶奶總是三天兩頭生病,今天頭疼明天腿腳就不利索了,每次過去看望他們,都見他們要吃很多的藥來維持他們已經不再年輕的身心。
        幾年前我很不能理解奶奶:她的孩子也就是我的父輩們,對爺爺奶奶都很好,雖然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逢年過節也都一定會抽出時間回家看望他們,但奶奶似乎永遠不知足,她會每一天計算著我們放假的時間、無時無刻的念叨著我們大家的不好、總是向鄰居抱怨我們不理她、每次全家團圓她總會很掃興的說她擔心有一天她死去了都沒人知道……身為兒孫的我們聽到這些總是很不高興,畢竟在我們看來我們做得已經足夠多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書上看到:“老人有著一個只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就像孩子一樣,即使是自己的兒孫也未必能夠走進老人的這個世界裡。”這時我才理解了我的奶奶,一個年邁的老人,那些我們為老人所做的,也許在自己或是他人看來都已經相當多了,但在奶奶的世界裡,永遠是不夠的。想起我自己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過節,那樣我的堂哥堂姐們就都能回來陪我玩了,那時我只是一個小孩就會有這種想法了,更何況是奶奶這個老小孩呢?或許如今在她的眼中,一天的時間就像這一生一樣漫長,總會想著有兒子孫子在身邊陪伴。

老人院的老人們在謀劃著一場叛逃,他們想要逃出這社會為他們建設的溫室——這裡很安全,這裡很熱鬧,這裡很舒適,但是這裡很寂寞、沒有屬於一個老人自己的自由。在老人院的日子是這麼漫長,能做的事那麼少……患病的老周說:“人一鬆下來,就得害病。”這讓我想起我的爺爺,曾經的他管理著偌大一個銀行,每 ​​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要做,在他剛退休的那段時間,他好像一下子就老了很多,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所幸的是,後來爺爺養了好多鳥,還自己做鳥籠,給他的退休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但並不是每個老人都能像的爺爺那樣在閒下來以後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對更多的老人,我想他們是在期待能夠為自己孩子們多做些事吧……
         有些老人會做出令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就像是任性的小孩,讓身為晚輩的我們無可奈何。但其實老人就是孩子在這個世界的另一個模樣吧?看過《返老還童》這部電影,主角本傑明·巴頓生下來就是個老人的模樣卻越活越年輕最終老成了一個嬰兒,看著電影裡變成了孩子要玩具玩、爬到屋頂把大家急個半死的情景,這不就是我們的老人們嗎?然而不同的是,本傑明無論在什麼時候都遇到了能夠理解他的人,而我們的老人並沒有那麼幸運。
         媒體、學校成年累月的在說我們應該孝敬老人、常回家看看,可始終沒有人知道,老人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是孩子圍繞在身邊?還是一個安逸無憂的生活?或許這些都有,也許這些都不夠。另一方面,現在的社會現實也讓很多晚輩想要敬孝卻又力不從心,這又該把罪怪在誰身上?
       影片裡有一個情節,重陽節時,領導帶著媒體、學生來到老人院給老人們表演節目、發放紅包,這個情節讓我想到很多我們社會形式上的東西,但這裡並不想說這個,我想問的是,老人們真的需要這些嗎?
       偶爾觀看表演,偶爾有人看望,偶爾有人給點錢……我不知道這些偶爾的事情對老人排解他們內心的孤寂有多少效用。至少在金錢方面,大多數老人們對這個要求並不高,就從我自身看來,平時爸爸媽媽給爺爺奶奶還有外婆的錢最終都又到了我的手上,即使我並不想要。認真用心的傾聽一次老人說話或許要比無數次一邊忙著接聽工作電話的探望要有用得多吧。
         所以在我看來,老人們更需要的是一份理解,來自孩子,來自社會的理解。有人想要榮華富貴,也會有人想要平靜生活,對老人而言也一樣,每個老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需求,而我們的社會總是把老人們當成了一個整體而忘了個體的存在,因此當老人院的老人們提出要到天津表演時幾乎沒有一個他們的孩子是同意的,理由很簡單,為他們好。看到這裡,不知道有沒人會想到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總是限制我們做很多事,理由便是,為我們好。那時的我們是不是在抱怨為什麼父母不能理解我們呢?

老人們也一樣,他們有他們自己的需要。而身為晚輩的我們,能做到的其實不多,也永遠不會足夠。那就讓我們去理解我們可愛的老人們吧,他們經歷了這太過漫長的歲月,或許有一天他們會忘記時間忘記苦難忘記很多事甚至忘記孩子和自己,他們會慢慢地變得像個任性的小孩。
        但作為後輩的我們不能忘記,會有那麼一天,我們日漸蒼老,也會想要得到孩子們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曾是他們孩子,我們也將變成和他們一樣的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