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評影片《紫日》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

評影片《紫日》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


馮小寧一向喜愛戰爭題材的電影,也鍾情於將自己的攝影機鏡頭對準戰爭中的事物,通過戰爭展現人性的真善美與假醜惡。本片《紫日》是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的收尾之作。較之《紅河谷》、《黃河絕戀》影片依然以人性為主題,對戰爭做了深深地批判。影片以心理蒙太奇貫穿始終講述了三個不同國家的人因戰爭而走到一起,誤入森林彼此相互由排斥到理解最後走出森林的故事。本片主題深刻,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則是影片的一大重要看點。
心理蒙太奇。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藝術手法,一直是被很多導演所津津樂道的。在本片的敘事中,馮小寧延用了《黃河絕戀》的敘事手法,心理中有心理。導演將楊玉福和娜佳兩部分的回憶聯繫起來結構影片。導演在影片的開始便將地點設置在河北的楊各莊楊玉福家中,通過他的回憶在他們意見產生分歧之後一個快鏡頭將觀眾帶到莫斯科。在對娜佳進行了簡短的採訪後,觀眾的注意力又被帶回了回憶之中。在從故事看,在楊玉福回憶的部分也大量運用心理蒙太奇的手法,楊玉福母親被殺、獄友被殺以及秋葉子回憶自己與大西的離別和接受軍國主義教育等。同樣,在敘述娜佳的兒子被德國飛機炸毀的時候也運用了心理蒙太奇的手法。
對比蒙太奇。人性無疑是導演在本片中探討最深也是用筆最多的主題。在表現這一主旨時,導演除了直抒胸臆表現人性的美醜外,另一值得注意的就是對比蒙太奇的運用。片中的在人性的體現上是楊玉福和和娜佳同秋葉子的對比。楊玉福和娜佳對球葉子是寬容的,而秋葉子因為深受軍國主義的毒害幾次想將二人殺死。楊玉福和娜佳的善良形象同最初冷血的秋葉子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表現了在危難之時楊玉福和娜佳身上所顯現出的人性之光。導演在環境的設置上,將主人公安置在一望無際經常有沼澤和野獸出沒的原始大森林之中。廣闊的森林同三個人的渺小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引起觀眾對三人命運的關注,同時為了展現三人在面對如此環境之時的心理變化做了鋪墊,給觀眾印象深刻。
隱喻蒙太奇。導演在本片開頭用平行交叉蒙太奇手法給觀眾展現了一個宏大的戰爭場面。配合著一聲聲的爆炸和慘叫聲,導演將戰爭的殘酷呈現在銀幕之上,對站長做了有力的批判。然而在影片以後的部分主要展現的是三人在深林中生存的過程看似平淡與戰爭無關,事實上卻蘊含導演的深深寓意。片名以紫日為題,片中和結尾均有出現。紫日,對秋葉子是美麗的事物,是她單純善良的表現。對楊玉福和娜佳則寄託了他們對美好的新一天和生活的嚮往,同時更是對日本帝國主義即將走向失敗的一種隱喻、而這樣的願望便在影片結尾時實現,戰敗的日本兵,紛紛脫掉軍裝,扔掉槍和刀向紫日走去,向美好的生活走去。本片的後面部分雖然不在有殺戮,但處處暗藏殺機。娜佳手裡的槍、子彈、手雷都是殺人的武器,更是戰爭的隱喻,觀眾無時無刻不為這三個人之間的“戰爭”所緊張。導演安排楊玉福將子彈、手雷扔進河中,並將花環給秋葉子,以及娜佳的裸泳,則是在批判戰爭帶給人的傷害時,更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隱喻,也是脫離戰場走向新生活的暗指。
影片鏡頭流暢,換面優美而淡雅,人物刻畫性格鮮明生動,是國產電影戰爭題材的佳作。相比於《張思德》《理髮師》這些以關注個人為主的影片,《紫日》在宏觀上也是主流電影的領軍之作,在藝術上還是商業上都有所兼顧。作為一部以藝術為主的電影,馮小寧到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和思考。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送禮物的一份心意~

自問都是一個愛購物的人,剛為一些家人朋友準備了Easter禮物。



小時候聽到那個以頭髮換取錶鏈的女孩,與把錶賣掉換來髮夾的男生,他們在交換禮物時的激動與感動,久久不能忘懷。

所以送禮物最開心,是見到對方喜悅的笑臉~



而選購禮物的時候,除了是根據對方的需要、性格、個人喜好等原素外,也有另一個考量是你要注意的。

禮 物,只是一個代表愛的代號,內在的一種能量。

能量,不是單向的,在雙向的過程中,你以物件是以交換能量。

當然,你是預設換回來的是感謝、原諒、尊重、尊 嚴、感動,

或是一個擁抱、一個吻,但最好先別把著眼點放在期望之上。



無論你買的是什麼,就算細如一盒lego、一個手袋、一套衫,

到一 個電話、電腦,甚至浮誇如一輛車,一層樓也好,把愛的意念放進去,才是主菜。

為買而買的,要自己政治正確的,或補償的,對方都會因為收不到那份愛

令你蒙 受能量上的損失,而且得不償失,或會令對方認為你不夠細心,錯誤閱讀,如此類推。



愛是一切的答案。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歸途列車》影評

《歸途列車》影評


今晚睡覺前,無意間看到奇藝網的記錄片《歸途列車》,開始本想看完就睡覺的,沒想到看完給我如此之大的震撼,以致於現在都凌晨1點50了,還要把這篇影評寫出來。
這個影評就不分析這個記錄片的各種電影手法了,重點談談這個記錄片帶給我們的啟示。簡要說下故事梗概:張昌華四川廣安農民和妻子在廣東打工17年就為給兩個子女掙錢好好讀書同時改變下家庭經濟情況,張琴為張昌華的女兒因為不想讀書踏上了南下廣東打工的道路。張琴因為春節跟父母的一次爭吵,讓她加快走向人生的不歸路,應該說這是整個影片反映當代社會教育失敗最大的悲劇。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1.春運鐵路交通問題:從小我聽了很多大人們在外打工坐火車難坐的各種描述,但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幾次坐火車沒有讓我遇上這樣的狀況。張昌華和妻子在外打工那麼多年,每年回家的車票都是他們最頭疼的問題,也正如影片中一個乘客所說,在外掙那麼多錢,如果春節都不能見上子女,見上父母,這錢掙的還有什麼意思呢?中國人口眾多,每年春運都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如何解決。我想只有再等5到10年吧,中國內地的經濟也發展起來了,農民工在內地掙錢跟在沿海掙錢工資都差不多的時候,或者說內地發展,吸引一些沿海打工的農民工回老家工作了,再加上中國鐵路在速度和運力上的提升,每年春節的旅客運輸問題會慢慢好轉。
2.張昌華及妻子和女兒張琴衝突問題:張琴和弟弟是個典型的農村留守兒童,兩姐弟全靠年邁的奶奶從小到大來照顧,從張琴割豬草、餵豬、背玉米這些生活細節,可以得知張琴是個能幹、善良、懂事的女孩子。為什麼最終她會跟父母頂撞並打架,這就是母親教育的問題了。分析如下:農村吃過苦的孩子生活上都比較自強,性格堅毅,而且自尊心很強。作為她的媽媽,總是大道理的方式來教育她,讓她產生逆反情緒,特別是母親在火車站進站時候給她的那一段教育,毫無用處,作為現在農村的孩子來說道理誰都懂,何必要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給她說,這樣只會加劇她對學習的厭惡。她不是本事厭惡學習,而是在父母​​眼中自己沒有地位,沒有能力,不能得到表揚,讓她把對父母的逆反心理表現到了學習上。張琴可能本身學習成績就不好,學習對她來說卻是是一種痛苦,從他們幾個打工的女孩子在寢室的對話可以得知。像這種本身就不想讀書的孩子,我覺得就沒必要讓他們再讀書了,作為父母的可以讓他們跟著自己吃點苦,學著自己面對生活。從張琴打工的經歷看,第一年出去,還去了衣服生產車間,應該說她還算是個奮發向上的女孩子。在春節回家的時候,還是跟著父母回去了。從父親到她寢室看她的一段對白和後來跟母親通電話的過程中,能看出張琴跟父母的關係還是很好的。只是母親隨時不忘記教育女兒,雖然心是好的,但是卻起到了反作用。打工後的第一個春節,父親和女兒打起來了,此件事情,起因本來是很小的事情,母親給兒子說,春節後不走了,在家裡看你讀書。女兒說母親說的是假話,哄弟弟的。作為女兒張琴可能是一句對父母從小沒有照顧自己的一句氣話。可是被父親放大了,說道了幾年前的一次趕集。父親一激動,女兒當然逆反心理更強,因此最好出現了女兒冒犯父親,並打起來了。其實此時我更同情女兒張琴,她是最可憐的一個女孩子,沒有享受到該有的父母之愛,自己一次小小的說話失誤,遭到了爸爸的毒打。也就是這件事情,更加劇了女兒對父母的叛逆,她對以後的生活相信將會更加無所謂。事實如此,她沒有想去年一樣去衣服廠加工衣服,而是獨立去了酒吧做服務員。到了服務員這一步,百分之八十的可能將會走上賣淫、吸毒的道路。影片最後記錄了她從一個認真工作的服務員到舞池中一名舞者的演變過程。看到此,我心很痛,多麼好的女孩子,因為父母的無意之舉,讓一個女孩子放棄了對生活的積極最求,走上了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事實證明,片尾結束的時候,女兒沒有回去,只有張昌華和妻子回了老家。但願此段情節是導演導的,而非張琴的真實人生,我很心痛。
3.關於留守兒童問題和農村兒童勞動問題:我覺得父母能有一方能夠照顧到子女最好,因為孤獨,爺爺婆婆的管教不當,造成子女心理逆反,性格剛毅是農村中普遍的問題。還有我覺得農村的孩子,家庭勞力不是太缺的情況下,盡量不要讓孩子做笨重的活兒,適當的農活是可以的,要讓孩子享受到父母的愛,享受到生活的快樂,而不是用農村的艱苦勞動壓迫他好好學習,走出農村。農村的教育質量差,加之老師引導不當,很容易造成學生我成績不好就不能成才的思想。其實成才的道路很多,曲折讀上大學的途徑也很多,不一定就是現在看得見的這條路。
最後,希望張琴明白父母的苦心,好好上班,不要去娛樂場所上班,其實你覺得父母說的難聽,大可以當著沒聽見,或者躲開他們對你教訓的時候,你有你自己的成熟考慮即可,沒必要更父母爭個高低。同時也勸誡天下父母,教育孩子需要鼓勵,關愛,而不是刺激。